焦點新聞 - Google 新聞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自助旅遊的魅力在哪裡呢?


自助旅遊的魅力在哪裡呢?

朋友問我如何規劃自助旅行?我總是回答:有空就先看書書!沒空就看能力和膽量」
只要做了一次就會一直做下去?自助旅遊是一種冒險精神你可以到不同的國家教不同的朋友你可以當個地球村的主人.
其實自助旅遊很簡單
我第一次的自助長達兩個月,計劃出國的時間不到15天,因為朋友剛好失業,我呢?算好辭職後一星期,所以行前的準備是沒有的.跟一般人說得完全不一樣吧!
沒時間準備還是去了
上網看了幾個人的旅遊經驗後決定到義大利’法國’希臘,甚麼都沒準備的我們可是嚇死一堆人阿,因為我是有名的路癡,很多人都怕我回不來.哈!我們算是慌慌張張的出門吧!不怕死的可以學我啦!哈哈!
只買了三本書和帶我的小白就離家出走
”法國一本就go” “義大利一本就go” “希臘一本就go”三本書而已,就決定永闖天涯,當然最重要得還是得帶著我的小白出門囉!(我的筆電,他是我的行動秘書呢)在加上生命會自己找出路得名言,沒準備也可以好好的享受生旅遊.
搭上飛機後得第一件事
努力開始讀法國那本書,發現那本書就寫得很詳細囉!除非你是很標準得中國人思想,就是既然來到這邊囉!甚模都要看,喜歡吃到飽的可人,那摩真的會累死你,我覺得心情好甚饃地方都好美,出國是為了在我平淡法為的生活裡增加那摩一些的色彩和考驗自己得能力.
下飛機後的緊張到放鬆
話說膽子很大但是還是很害怕以前學得英文有用嗎?下飛機過海關用我的2266英文在加上在飛機上看了旅遊書的英文!我還是很緊張到底管不管用呢?我的心跳開始加快………….然後豁出去囉
果然有麻煩?
我們預計停留兩個月但是簽證竟然只有一個月,我當初請朋友辦簽證時他沒注意看,到現場才知道,哀!還好有美貌(太不要臉是吧!)海關還是放我們過關啦!
法國人的英文是聽得懂得哈哈!
雖然有些腔調很重但是還是聽得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我終於像電視裡面的女主角一樣可以跟法國的帥哥打招呼對話呢?哈哈哈
即使沒有準備,只要英文ok和膽量ok
不趕時間沿路問路人哪裡好玩,如何去,你反而會認識很多朋友,增添很多樂趣喔!英文不好膽子又小的人我是不建議你這麼做喔!怕你回不來喔!
很棒的英文網站分享
這是我最近發現的多國語文網站,看起來他們好像在做直銷,免費試讀課程後,真的覺得不錯,
有英文底子的人建議你上他們的一年$199美金的課程,因為裡面有很多專業課程,
剛剛入門的朋友建議用半年$79美金可避免你學到一半沒興趣而浪費囉,
推薦的重點是不貴又可全家學習,一天24H喜歡何時上課都可以. 以上是我的經驗分享喔!
還有很多很多的歡迎到我的部落格參觀喔.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淡水(臭油棧)殼牌倉庫










台鐵殼牌倉庫支線(亞細亞線)














遠跳捷運淡水站後方!淡水水上人家



砂洲原淡水水上機場



行人專用走道部分紅磚也有相當歷史來源唷(注意紅磚中間的英文標示)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火車貨運月台的遺跡.火車秤重的水秤





原台鐵淡水站後方分支鐵路支線!前幾年原先規劃中一條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原本計畫中路線從捷運淡水站後方地下道經過淡水殼牌倉庫.淡水氣候觀測所.隨後有環保團體及部分民眾來
抵制快速道路的修建.
只到05年6月台北縣政府正式公告淡水殼牌倉庫列為縣定古蹟。





大約明年後新春過年時左右重新開放





殼牌倉庫新鋪面 輪椅族礙難行

看到這篇文章有點難過
在社大上導覽志工的課
深受感動
竟有一群人
在沒有任何報酬
只有熱心熱情為大家服務
志工 真的不容易
也知道重建後有很多問題
但權限又不在他們身上
盡管他們很努力
卻也有點無奈
因為總是有很多專家意見的聲音壓過他
大家都知道專家學者很多都是理論派的
碰到實際狀況他們才會知道有多難
請大家支持這一群默默努力付出的人吧

殼牌倉庫新鋪面 輪椅族礙難行

淡水殼牌倉庫古蹟園區修繕,新鋪設的仿古紅磚與石塊鋪面,凹凸不平且留有間隙,未考量輪椅族或行動不便行走上的困難,成為隱形障礙。(圖由讀者提供)
〔記者邱紹雯/北縣報導〕台北縣政府文化局斥資1億2000萬元修繕縣定古蹟淡水殼牌倉庫,工程完工看似古意盎然,卻被民眾投訴,新設鋪面凹凸不平,寬窄不同的溝縫,讓行動不便者「寸步難行」。縣政府文化局坦承疏失,緊急變更內部設計,要讓古蹟修復也能「無障礙」。
材質凹凸不平有縫隙
淡水捷運站後方的殼牌倉庫,早年為英商殼牌公司在東亞發展石油貿易的據點,歷經不同國家的經營使用,也見證淡水從開港以來的繁盛興衰,文化局耗資上億元修復,歷經一年多施工,上個月完工,等待驗收。
有民眾滿心歡喜提前去參觀,卻發現從入門開始,地上分別新鋪設紅磚、石塊、石礫等凹凸不平的材質,且留有大小不一的間隙,不僅對輪椅或嬰兒車而言顛簸難行,一般民眾稍不留意,也可能扭到。
民眾向縣長信箱反映,既然花錢重新修繕,地板又非「古蹟」,即使要「仿古」,為何不能設計便利大眾行走的路面?對照縣府大力宣傳扶老攜幼都可以搭乘的低底盤公車而言,這樣的古蹟修繕太令人遺憾!
文化局允諾改善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曾繼田說,古蹟修復過往以「恢復古蹟」為目標,未留意無障礙設施,上週已邀身障團體會勘,檢討不足部分。
他說,改善項目包括木棧道枕木重新鋪平,不留空隙,主要通道也都會留有1米5寬的平整鋪面,以及階梯門檻改善等,因涉及工程變更設計,預計明年一月底完成,再行驗收。
參與會勘的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表示肯定,總幹事許朝富也建議,文化局應將無障礙概念納入未來古蹟修復準則,在規劃初期廣邀身障團體參與,避免做出不合宜的設計,重新施作又得多花冤枉錢。

世紀的餽贈──淡水殼牌倉庫公開捐贈儀式

文建會文化資產年系列活動
世紀的餽贈──淡水殼牌倉庫公開捐贈儀式
活動期間/2001年6月23日~7月8日(農曆五月初三~十八)
淡水殼牌倉庫公開捐贈儀式
一、名稱:縣定古蹟淡水殼牌倉庫公開捐贈儀式辦理計畫。
二、緣起:
縣定古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即殼牌倉庫,俗稱臭油棧)於年2000年12月31日經台灣殼牌公司董事長田臨斌,代表原所有人英商亞細亞火油有限公司(隸屬殼牌集團),捐贈予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由淡水文化基金會正式接管。淡水文化基金會在接管後動員義工協助將倉庫園區略作整理,並已於2月初進駐,積極展開維護及規劃工作。
  殼牌倉庫園區面積約近3000坪,內有四座大型倉庫歷史建物及三座小型歷史建物,均在古蹟指定範圍。淡水文化基金會接受英商亞細亞火油有限公司(殼牌集團)贈與這些歷史建物時,承諾將善盡責任保存維護其文化風貌,並逐步努力活化空間,推展再利用計劃,將殼牌倉庫營造成為一個涵具史蹟特色的藝術文化園區。
  針對英商亞細亞火油有限公司(殼牌集團)慷慨捐贈上述極富歷史價值之古蹟建物,為淡水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貢獻非凡,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除接受淡水文化基金會推薦,特別頒發「文馨獎」。並將與淡水文化基金會合作舉辦一項公開捐贈儀式,對殼牌國際集團表達誠摯的敬意與感謝。
三、目的:
(一)對殼牌國際集團的慷慨捐贈給予公開肯定與感謝。
(二)經由公開捐贈儀式的舉辦,提昇國際視野,增進國際交流。
(三)彰顯縣定古蹟淡水殼牌倉庫捐贈的歷史意義,尤其是在今年文化資產年更具代表性,藉著公開捐贈儀式希望促進民間力量的支持和參與,推動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

四、指導單位:內政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五、主辦單位: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六、計畫活動期間:2001年6月22日起至7月7日止
七、活動內容:
(一)公開捐贈儀式記者會
時間:2001年6月22日(五)下午三點
地點:文建會
(二)公開捐贈儀式
時間:2001年6月23日(六)下午四點到六點半
地點:殼牌倉庫(淡水鎮鼻頭街22號)
(三)殼牌倉庫歷史文物與淡水文化保存工作展
時間:2001年6月23日(六)起至7月7日(日)止
地點:殼牌倉庫

殼牌倉庫 淡水文化新窗口 引文
【蔡啟賓報導】許多人搭捷運來到淡水,一下車往往就直奔「老街」,此時,不妨向後轉,朝老街反方向而行,看見的絕對是不一樣的淡水─「殼牌倉庫」,用洋行古蹟見證,一個農漁小聚落如何蛻變為十九世紀末的知名商港,藉大火記錄日本殖民時的悲、二次大戰的痛,它的存在,保留了人們與淡水河的「親水」關係,未來它更將化身為結合藝文展演、社會教育的淡水文化新窗口。
殼牌倉庫,就位在緊鄰淡水捷運站的鼻頭街二十二號。清代時,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外商紛紛設立洋行,其中嘉士洋行亦選在淡水的「鼻仔頭」蓋設倉庫,故其原稱「英商嘉士洋行」,不久,其使用權,轉手至專職石油生產與貿易倉儲的殼牌公司經營;殼牌倉庫內不僅建有三座大油槽,更鋪設接通舊淡水火車線的鐵軌,以便運輸油品貨櫃,卻也因堆放、販售這些高揮發性的油品,累積濃重臭味,所以有人也稱它為「臭油棧」。
二次大戰爆發,日本殖民政府認定殼牌倉庫,隸屬敵對的同盟國國家,便強制徵收敵產;一九四四年十月,盟軍轟炸日屬殖民地的台灣北部,倉庫油槽中彈起火,歷經三天三夜才被撲滅,這即是淡水人口耳相傳的「火燒臭油棧」,至此,殼牌倉庫逐漸沒落,餘存備用倉儲的功能;光復後,殼牌倉庫的土地與建築物權,皆從日本落入到台灣的國有財產體系,後來,雖建築物權交還殼牌公司,但土地權的轉移,卻因英政府後來承認中共政權的因素,中途喊停,自此開始的三十餘年間,它就蒙上一層,殼牌母公司─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積極追討土地產權的訴訟陰影。
直到一九九七年,交通部提出「淡水河北側環河快速道路」計劃,才又讓它受到關注。屬於路堤共構的環快,將在河岸築起高聳堤防,這不僅破壞沿岸生態、截斷人們親近淡水河的機會,更直接衝擊包括殼牌倉庫在內的眾多文化資產,所以「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便籌組「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基金會的常務董事兼研究發展總監謝德錫說:「興建環快前會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此時,我們也發現有四處歷史建築群,位於環快預定的路線上,而殼牌倉庫就在其中。」搶救聯盟便積極向台北縣政府,提出殼牌倉庫的古蹟申請,希望能藉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條款,維繫反對興建環快的立場。
在抵制環快的同時,「社區大學」的概念、散佈,也於台灣境內受到重視,淡水社區大學的主任張建隆表示,當時許多在地民眾覺得倡議興建環快,會為地方利益帶來繁榮,卻忽略文化層面的考量,每次的「搶救行動」僅是短期幫助,但「社區大學」才會是長期的,因而在一九九八年,搶救聯盟內部遂出現了,承辦「淡水社區大學」來履行對文化進行紮根、教育的構想。
二OOO年,殼牌倉庫公告為縣定古蹟後,殼牌集團也將建築物權贈予淡水文化基金會,期許倚重基金會的管理,能確實活化其空間、推展再利用,隔年,基金會進駐,立即推動「永續就業工程計劃」之「咱的鄉土咱來講、咱來顧、咱來教」,將兩百五十位中高齡人士,培育成淡水的文化種子人才,其中設有古蹟組與生態組等,有一半以上的學員,就在殼牌倉庫受訓,例如:古蹟組就是以它為對象,來演練古蹟解說;生態組則順帶進行它週遭自然環境的維護,來達到實作目的。不久,淡水社大也在殼牌倉庫設立,成為在百年古蹟的歷史空間中,進修大學課程的學校,其所開設的「在地文化人才培訓班」,更是專門教授古蹟的解說、修復紀錄與營運。
另外,基金會利用殼牌倉庫的場地,舉辦「淡水文化五月節」、「淡水西洋藝術節」、「台北縣古蹟日」,甚至有「金枝演社」將倉庫的自然空間化為現有劇場,所演出的《觀音山恩仇錄》,台北藝術大學的學生,也曾把畢業展移到此舉行,不過,殼牌倉庫因年久失修,多處磚牆、屋瓦均存危險性,因此,二OO六年七月,殼牌倉庫進入修復工程階段,暫時關閉,約費時兩年後,它將以如同過去一樣、卻更完善無破損的面貌重現。
完成後的配置構想傾向,殼牌倉庫裡的一號倉,成為固定的展演空間,二號倉則挪作淡水社大教學之用,三號倉因較不具歷史價值,將外包給商行經營,提供日後參觀民眾休憩之處;而淡水文化基金會中,長期致力於殼牌倉庫古蹟再利用規劃的謝德錫卻表示:「這些構想只是暫定的,將來還希望能加入更多體驗的元素,讓民眾在進來的這一兩個小時裡,盡情參與專為『殼牌』所設計的遊戲、活動,這是種較輕鬆的古蹟文化教育方式。」
「殼牌倉庫將會是個結合古蹟、生態、遺址的淡水入口意象」謝德錫認真地講著。淡水的古蹟數量約佔台北縣總數的一半,而殼牌倉庫也是淡水二十三個古蹟中,唯一與產業文化有關,其所在位置,更是台北往淡水方向,所經過的首處古蹟,所以修繕完成後,它的確將扮演淡水文化窗口的角色,呈現不同詮釋角度的淡水風情。

殼牌倉庫(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景點】殼牌倉庫(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二次北上,清廷被迫簽訂北京條約,開放滬尾成為通商口岸。清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設關徵稅後,淡水港迅速成為北台灣第一大港,洋行林立,佔全台貿易量達六成,而以茶葉、煤、樟腦為出口大宗。當時沿著河岸分佈的五大洋行──寶順、德記、水陸、和記、怡記幾乎壟斷整個茶葉出口,而嘉士洋行早年也是以茶葉外銷聞名。殼牌公司創辦人馬可仕.薩姆爾(Marcus Samuel)兄弟,於1878年分別在倫敦、日本橫濱成立公司,且與英商洋行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引進煤油外銷遠東地區,其主要據點均設油槽。1897年英商殼牌公司將石油生產、油輪、貿易倉儲整合,紀念其父販賣貝殼起家,遂命公司名殼牌運輸貿易公司,並買下嘉士洋行為遠東地區貿易一環。油槽有三座,分別為2500噸、1200噸及60噸。倉庫區內鋪設鐵軌接通淡水火車線,便利貨櫃裝載油品,便開啟嘉士洋行新使命。淡水殼牌倉庫,因為各種汽油、煤油所形成濃厚的油臭味,使淡水區人民以「臭油棧」倉庫來稱呼它。1944年4月,日本政府因殼牌集團,屬於敵對同盟國英國及荷蘭所有,下令以敵產名義,強制徵收。同年 10月12日美軍飛機空襲北台灣,2500噸的石油槽與1200噸的煤油槽中彈起火,整整燒了三晝夜才被撲滅。此後殼牌倉庫逐漸沒落,只做為備用倉儲用。 戰後,殼牌倉庫被列為日本政府名下財產,由台灣長官公署接收,成為國有財產。殼牌倉庫則改由母公司亞細亞火油公司積極討回舊有資產,彼此纏訟數十年。由於在淡水文史工作人員努力搶救下,鼻仔頭歷史古蹟得免於為興建快速道路的犧牲品。殼牌公司了解當地維護古蹟之意願,遂爽然答應將公司提報為古蹟。2000年6月,臺北縣政府正式公告為縣定古蹟,又因殼牌公司本身認為對文史不具專業,遂將此百年古蹟捐給在地文化社團即淡水文化基金會,同年12月31日正式移交。一百多年來,殼牌倉庫數度轉讓,歷經了不同國家的經營使用,也見證了淡水從開港以來的繁盛興衰。也許,在旅人們造訪殼牌倉庫時,可以遙想當年大船入港的磅礡氣勢,拼湊出淡水港當年風光的景象。建築特色殼牌倉庫過去雖然只是儲藏貨物的地方,但當時卻採用精良的技術興建。其特色,除了顯現「殖民式樣」及因應台灣當地氣候,採用清水磚建築之外,還有以紅磚砌成柱子以支撐三角形的木桁架。這是西式建築中偏好的結構,取其不變形的力學原理,而受樑石也是當時西方最新的建築工法。不過建築樣式雖為外國人所設計,實際上多是由本地的工匠所完成,可以窺見在殖民文化所帶動的建築文化遷移中,無法完全移植,還是需要適應當地狀況。